崇祯皇帝自然也清楚这一点。
洪武十一年后开始编制户籍册子,因为送往户部的册子用的是黄『色』封皮,所以又被称为黄册——自从有这玩意开始,每隔十年大造一次,也是由各地方官府统计,然后送往户部,最后存于南京后湖。
事实,早在正德年间,黄册制度已经出现大量的欺瞒丁户、赋役不均的现象。
为此,万历九年施行一条鞭法,将以人丁作为征税依据改为以田亩为征税依据。
一条鞭法尽管增加了田赋,却使得人丁问题不再成为官府关注对象,农民获得了较多的人身自由,造成人口统计越来越难。
虽然说后来一条鞭法被废,但是这人口统计反正是越来越难了。
尤其是到了崇祯年间,有户籍的宝贝的跟什么似的,没有户籍的想要个户籍简直难如登天。
崇祯皇帝沉『吟』了一会儿才道:“其实,朕有意给逃户、隐户都籍,另外也有意把户籍制给废除,如不再区分官绅户、民户、军户、匠户、灶户等。”
事实,大明的户籍制度很『操』蛋。
在大明开国时所定下的户籍制度,包括宗室户、官绅户、民户(农户、儒、医、阴阳)、军户(校尉、力士、弓铺手、军匠)、匠户(厨师、裁缝、马船)、灶户(盐户)、商户、儒户、驿户等。
除了述人口外,还有宗室人口、荫蔽人口、少数民族人口。随着工商业的发达,市籍也被纳入其。
问题是,以后出现了卖保险的,是不是得弄个保险户?出了程序猿可怎么办?
按照php、java、c++来分户?
别扯蛋了,明显是不现实的事儿!
而且凭什么当兵的世代都得当兵?凭什么工匠的后代只能当工匠?老子想读书了行不行?老子想从军了行不行?
温体仁自然也明白崇祯皇帝的意思,沉『吟』了半晌后才开口道:“陛下,先不说改变户籍制度有违祖制,是百姓们一时半会儿的也不易接受?”
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道:“那慢慢接受。”
祖制是个好东西,如某些人只能穿猪皮靴子是祖制,必须要严格执行,再如贪污六十两要剥皮实草同样是祖制,也要严格执行。
但是有的时候,祖制是最坑人的东西——如现在,崇祯皇帝想要让所有的户籍全部变为民籍,民籍里面也不分什么农户、儒、医、阴阳之类的,祖制成了一个大障碍。
当然,对于其他的皇帝来说是个大障碍,对于崇祯皇帝来说其实也是那么回事儿——朕承天受命,口含天宪,言出而法随,想要改变一下还不行了?
问谁赞成?谁反对?
至于说百姓不能接受的问题,从元开始到大明,再到崇祯年间,户籍制度这么多的坏处不也接受了?
给改成好的还能不接受?不接受的除了傻子,是那些既得利益者!
而对于既得利益者,崇祯皇帝是最不在乎的——军方不出『乱』子,厂卫在手,什么样儿的既得利益者都是扯犊子。
不信你让他们试试是刀子锋子还是他们的头更铁?
沉『吟』了一会儿,崇祯皇帝才接着道:“另外,那些被唤做小二的小三小四什么的更是重之重,告诉下面的官府,该统计的都给朕统计出来,这些人的土地也不用头疼,反正这么多的地方,总是能安排下的。”
温体仁躬身道:“陛下是想以隐户实边?”
崇祯皇帝呵呵笑道:“隐户不也是我大明百姓?用他们实边又怎么了?
众位爱卿也知道,一直强迁百姓实边,必然会让民间怨声四起。
但是这些隐户呢?从原本没有户籍的贱民变成平民百姓,再分到自己应有的土地和好处,他们会不会愿意?
太史公有云,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。
朕为天子,视万民如子,自然不愿以刀枪威『逼』,但是这么多的土地总得有人吧?因此,倒不如以利诱之。”
温体仁和郭允厚暗对视了一眼,都弄清楚对方眼里的意思后,便一起躬身道:“陛下圣明!”
崇祯皇帝笑着摆了摆手道:“行了,不用拍朕的马屁,好生的把这件事情做好是对朕最好的交待!”
温体仁和郭允厚等人一再的躬身保证之后,崇祯皇帝才挥挥手,命温体仁等人退了出去。
紧接着,崇祯皇帝对王承恩吩咐道:“传崔呈秀、许显纯,还有马石,曹化淳过来见朕。”
崔呈秀和许显纯接到崇祯皇帝召见的传话之后,匆匆忙忙的往宫赶去,连形象都没太过于在意——崇祯皇帝一次『性』召见自己两个人,估计是有什么大事儿!
等崔呈秀和许显纯进宫之后,心越发的觉得可能出了大事儿——连马石这个西厂督公还有曹化淳这个东厂督公都给召集了过来,如果说没什么大事儿,谁信?
但是崇祯皇帝一开口,让崔呈秀等人松了一口气:“朕将命户部重造黄册,清查隐户、逃户、贱籍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